2024年04月26日 Fri

民企要主动迎接低碳经济的洗礼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日期: 2021.04.01     访问量:33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立足长远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其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但在现实中,许多人对碳达峰的认识并不准确,准备也不充分。比如有人将2030年前碳达峰理解为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最后机会,幻想抓着这段有限时光大量放行高碳产业的投资建设,到了2030年后再考虑下降。此外,一些地方早在去年就上马了许多诸如钢铁、化工、火力发电等高碳项目,等等。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方面,也沿袭了以往高碳的发展势能。

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介绍,尽管钢铁行业初步定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但去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5%,远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平均水平。

这就倒置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忽略了碳中和的倒逼作用。

事实上,要求尽快实现碳达峰,并不是要将碳排放人为抬高或者放任不加控制,从而人为地抬到一个新高峰。恰恰相反,要求尽快实现碳达峰,是尽快结束按照目前经济技术水平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标准,然后逐步下降。其峰值是有控制的,而不是放任不管的,因此要避免不加控制地高位达峰,给未来的碳中和打下基础。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碳中和是对碳达峰的紧约束。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所以要求达峰方案的设计必须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进行。

尽快达峰是为最终的碳中和的目标挤出时间,因为时间很紧迫,任务又很重。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历经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是45亿吨、美国在2007年达到的峰值是59亿吨左右,而我国预测的峰值将达到106亿吨左右,是欧盟的2.4倍、美国的1.8倍,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如果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投产一些燃煤电厂、钢铁企业,这些企业设备的服役年限都在30年以上,这意味着一直到本世纪中叶,这些设备都将持续排放二氧化碳,从而造成骑虎难下的结局:如果保留,无疑被高碳排所绑架,阻碍我国达到碳中和愿景;如果为了满足碳中和的要求,提前关停淘汰尚未达到服役年限的产能,势必又造成巨大投资浪费。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民营经济而言是一场艰巨的考验,也将是一场凤凰涅槃的洗礼。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领域广泛、技术水平高中低端全面覆盖、在国民经济大盘中举足轻重等特点,但也存在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大的不利。尤其是在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煤炭、发电等高碳排行业,民营企业不仅比重大,而且减排技术水准相应薄弱。这对民营经济与全社会同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挑战虽然严峻,但挑战往往也与机遇共生相伴。虽然全社会在这方面将实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各类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会有一定的时限上的宽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哪个行业或者哪家企业可以特殊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既是任务,也更是机遇,是落后企业弃旧换新的必由之路。高碳企业要想获得长续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要有“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主动谋划产业结构和产品技术的迭代进步,把低碳技术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力度,争取由被带动的角色跃升为潮头引领者。

当前,随着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的迅猛进步,其发电成本已经接近甚至达到燃煤发电的成本,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16%,比2015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今后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这将为民营企业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难得的机遇。民营企业要充分把握这难得的良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约束和驱动民营经济新变革,实现包括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能源供给、电力体系、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征程中,民营企业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为一时的市场波动而动摇心志,不要为一时的利润而耽搁前进步伐。比如钢铁行业,作为最大的排碳产业,在燃料降碳技术没有取得根本性改进之前,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压缩产量。如果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必须是从产量下降入手。降低传统模式下的生产速度,不仅是碳达峰的要求,我国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也需要扭转高碳生产比重过高的局面。这就对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压缩产量后可能出现市场价格上涨,闻到这个香味的企业能否不心动神思?而这正是在考验企业的定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