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Fri

东岳集团: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底气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日期: 2021.03.26     访问量:315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表示,"十四五"期间,东岳将沿着"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路径换挡提速,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努力实现市值和销售双千亿目标,再造一个新东岳。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文章,位于山东淄博的东岳集团第一时间组织了学习。董事长张建宏在读到这句话时眼眶不禁湿润了,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坚持科技创新,攻克了氯碱离子膜、氢能质子膜等多项重大科技难题,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最大的底气。

底气来自科技创新

离子膜是氯碱行业的关键“芯片”,但在东岳攻克这项技术前一直是国家级难题,曾被列为化工部十大科技难题之首,先后列入三个五年计划开展攻关未果,一直未能攻克。

2003年8月,从两台国企淘汰的旧设备起家、名不见经传的东岳,宣布要攻关离子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

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张永明博士在一次会议上得知东岳集团有能力生产四氟乙烯,而这正是离子膜的关键原料之一。双方一拍即合,东岳愿意倾其所有与张博士一起攻关离子膜。2004年1月,东岳离子膜项目成为科技部年度紧急启动的两个国家"863"重大项目之一,另一个是非典疫苗研发项目。此后,该项目又先后将其列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张永明博士把家和家人都接到东岳集团,开始了漫漫攻关路。全氟离子膜从一块普通的萤石开始,到能够满足氯碱生产选择性要求的离子膜,中间要经历氢氟酸、四氟乙烯、全氟磺酸单体和树脂、全氟羧酸单体和树脂,再到全氟离子膜的过程,这需要进行几十步的复杂反应和分离过程。而为了避开国外专利壁垒,东岳必须走一条全新的研发路径,技术难题一个个排着望不到头。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遍遍摸索实验条件,一次次改变反应路径……2009年9月12日,万事俱备,就要出膜了,可透明粒子加入到挤出机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科研人员立即调整工艺参数,不眠不休3天,终于打通关节,物料畅快流出。“快来看,怎么这么多晶点?”一张张笑脸又僵住了。9月的天气,所有参战科研人员连续7天盯在现场,终于发现了最后一只大小仅有2丝(挤出机上一处工艺间隙)的“拦路虎”。2009年9月22日凌晨2点,1.35米×2.65米工业规格的全氟离子膜在东岳集团成功下线。

这一战,东岳赢了、中国赢了。在东岳离子膜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期间,李克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东岳,都对东岳离子膜技术突破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评价说,东岳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像华为一样有着为未来10年、20年进行技术布局的勇气,在技术研发过程还能保持超常的静气与定力。

目前,东岳的离子膜产品升级到最新一代DF2807,大面积用于70多家氯碱企业,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020年,东岳的离子膜生产技术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

从两台别人淘汰的旧设备起步,如今的东岳逐步发展为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氟、硅、膜、氢产业链。

回溯34年的发展历程,“突破”无疑是一个贯穿东岳发展全程的关键词,新型环保制冷剂、“塑料王”、氯碱离子膜、氢燃料电池质子膜……这些突破,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氢”心16年,再破技术壁垒

氢能在各类新能源中最具颠覆性潜力,而氢能利用的核心是质子膜。东岳在攻关和持续改进离子膜的同时,一直在为质子膜进行着技术储备。

2020年11月18日,东岳15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成为全球两家能够为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质子交换膜的企业之一。该项目属于国内首套连续化制膜生产线,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即核心聚合物制备及复备技术、特种添加剂技术、微观形貌控制技术和离聚物侧链调控技术。东岳质子膜最大的优势是全产业链优势,他们突破和解决了制膜前关键材料的所有技术要点和难点。

东岳国产质子膜的下线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同时拥有氢能核心材料质子膜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是我们国家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新起点,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氢能是我国战略发展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必须要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东岳的质子交换膜技术是核心中的核心,具有独一无二的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

东岳燃料电池膜的用量目前还处于‘爬坡’阶段,但已经获得奔驰和福特(AFCC)公司燃料电池膜全面认证,寿命突破6000小时,性能全球领先。目前,东岳已经与国内多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并积极推进质子膜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全部满足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需要。

换挡提速“双千亿”

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调低了增长预期,而东岳却调高了2021年经济指标,他们将如何实现营收、利润高增长的“逆袭”?

底气和自信还是源于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

在研发并量产两张“膜”后,东岳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瞄准“稀缺”、“跨界”、“迭代”,集中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仅2020年就研发了5G设备用聚四氟乙烯乳液、全氟聚醚航天用润滑油公斤级制备等新产品130余个,提早布局大飞机、高铁、超导、特高压、5G、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占牢产业链高端,持续孕育新的增长点。

今天的东岳,科研体系和研发能力相比攻关离子膜时期又有了质的飞跃,正加快实施"621"科技人才工程,即建立全球6个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20个联合实验室,招聘1000名氟硅高端人才。科技和人才正成为东岳最硬的底气和自信所在。

“高质量发展,有质也要有量。”在东岳人看来,抓投入上项目就像战场对阵,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不投,别人就投,你投,别人往往就不敢投。2021年,东岳将加快推进投资70亿元的有机硅、含氟高端聚合物等项目建设,并确保今年第三季度陆续投产.

很多人担心,东岳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东岳已跳出单一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模式,引入“资本力量”,“项目+资本+团队”新模式运用得驾轻就熟。据了解,随着东岳硅材2020年成功上市,以及未来氢能公司IPO的启动和三轮上市前融资,让东岳未来发展有了保障。东岳集团正在积极利用新成立的润信东岳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进“氟、硅、膜、氢”产业链的协同、并购和重组,用资本的力量加快科研项目孵化和转化速度。

走进东岳的车间,我们看到有很多装置的DCS达到“黑屏操作”水平。这是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的标志,工艺与智能信息化高度结合,只有遇到人为干预的异常时,控制屏才会亮起来。

“管理的落后与技术的落后同样可怕。”东岳被外界所熟知的是他们的离子膜、质子膜等技术突破,其实他们还积极地进行了一场管理的革命。从2013年起,东岳先后对标世界和国内先进企业,提升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

通过对标学习,东岳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实行集团“四总处”和公司“五部三中心”的扁平化、精简化、高效化架构,精简掉了56%以上的机构。大面积合并生产单元,引入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则让效率、质量、环保、安全大幅提升改善,并减少30%的一线用工。比如,过去“重要”而舒服的电工岗位从320人减至80多人,有机硅公司原来需人工频繁操作的分离塔现在竟创下了127小时无人工操作的记录。

今年,东岳集团主要生产装置将全部实现全自动化控制,整体自控率和稳定运行率达95%以上。德国SAP公司新一代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安环保障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将全面部署完成,在管理上向世界一流公司的转型和跨越。

在一处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记者见到了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他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东岳将沿着“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路径换挡提速,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努力实现市值和销售双千亿目标,再造一个新东岳!

相关推荐: